close

綠化改造後的李家塘互通,奼紫嫣紅,綠意盎然,給過往旅客留下難忘的印象。綠化改造之前的李家塘互通,灰頭土臉,泥濘不堪。資料圖片(龔恆 攝)長沙“東門第一路”花侯路經綠化改造後,變身為美麗的“花園路”,旅客走出高鐵站,滿眼皆春色。東塘立交橋在全省首次引入立體綠化,美麗的多年生植物花草爬上橋墩和牆面,讓冰冷的建築錶面充滿生機。圭塘河生態景觀公園,昔日的“龍鬚溝”脫胎換骨,芳草萋萋,滿園春色,成了居民們漫步流連之所。美麗的花橋社區公園,誰能想象這裡曾是垃圾成堆的棚戶區?記者 李卓 實習生 黃佳新
  花草綠植由匍匐貼地變為攀緣昂立,將韶山南路裝點成全省首條立體綠化的“城市生活形象大道”;花侯路、李家塘互通兩條省會東南門戶大道,一改往日的灰頭土臉,變得綠蔭夾道、花團錦簇,為長沙賺足面子;花園綠地化腐朽為神奇,昔日的“龍鬚溝”、棚戶區易容改妝為城市公園……在長沙“三年造綠”行動中,雨花區率全省之先,引進立體綠化景觀工程,綠化美化大街小巷,造綠,造出居民的詩意棲居。連日來,記者徜徉在雨花區的街頭巷尾,採擷了一組組賞心悅目的“綠”鏡頭,透過這些鏡頭賞析雨潤花開,城市之變。
  綠鏡頭1
  花園長廊對接南入城口
  【現場品綠】五月盡六月臨,正是樹木茂盛生長的時候。過了櫻花盛開的時節,京港澳高速李家塘互通道路兩旁,滿山的銀杏、桂花、香樟舒展開身姿,染綠了出城、進城車輛駕駛員的視野;灌木、草皮覆蓋住樹下的黃土,屏蔽了城郊結合部常見的漫天塵土。以往那個“晴天滿天灰,雨天一身泥”的李家塘互通,如今已是一片綠意盈盈的好春色。
  【百姓評綠】廣東籍大貨車司機劉贊賢駕車由李家塘互通進長沙,大贊這裡的變化:“我一年要開車跑幾趟長沙,李家塘互通是進城必經之路,現在變得像花園一樣,給長沙長面子!”他告訴記者,兩個月前他經過這裡時,道路兩旁和高架橋下都是黃泥土,一颳風就漫天灰塵,李家塘互通的變化讓他欣喜。
  【數說變化】李家塘互通周邊綠化工程於今年2月18日啟動,總投資360萬元,改造綠化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。與待建的時代陽光大道東沿線相配合,工程對李家塘互通周邊環境進行整治,在待建道路紅線範圍外的規劃綠地進行拆違還綠、清臟播綠、平土覆綠;植物栽種以櫻花樹、桂花樹等喬灌木為主,輔之以流線型模紋植物,營造出錯落有致、立體豐富的綠色景觀效果。
  綠鏡頭2
  【現場品綠】灰暗的水泥橋欄上倒垂著瀑布一般的油麻藤;紫紅色的石竹、橙黃色的孔雀草正開得旺盛,穿插在綠葉間,爬滿橋梁墩柱;橋下的通透式圍牆被花草結合的波紋狀“綠毯”覆蓋;來來往往的車輛、行人穿梭於橋上橋下,像漫步在森林溪谷中……如果說東塘立交橋曾是鋼筋水泥裸露的“硬漢”,如今真的小清新了一把。
  【百姓評綠】“以前橋上橋下都是光禿禿的水泥,現在綠化上牆,既好看,又遮灰塵,每天經過像在花草叢中走。”環衛工人雷素梅每天都在東塘立交橋這一帶工作,東塘立交橋變綠的過程,她都看在眼裡。
  【數說變化】東塘立交橋立體綠化是全省首個城市立體綠化項目,橋上覆蓋20多種多年生花卉和攀緣植物。利用移動式種植箱以及格柵對牆體以及停車位進行遮擋,形成綠色屏障,改善景觀環境的同時,對停車出入口及交通進行梳理;橋護欄內、外兩側沿線掛蓄水式花箱,栽植常綠開花灌木、垂弔藤本植物;東塘橋下8個橋墩採用定製蓄水式花柱組合,予以垂直綠化。
  綠鏡頭3
  走出高鐵站迎面就是“花園路”
  【現場品綠】從長沙南站高鐵站口出來,不管你選擇東西南北哪個方向,一路放眼望去,滿眼都會是綠色,綿延不絕。花侯路兩旁寬敞的綠地上,緩坡樣式、層次分明的喬木、灌木、草皮完美結合。高大喬木如樟樹、杜英、銀杏等堅守在後排;桂花、紅葉李、櫻花等小喬木俏立其中;最外層是茶花、海桐、木芙蓉、紫荊等灌木;地表蓋上一層絨絨的綠毯。
  【百姓評綠】家住花侯路附近黎郡新宇小區的市民賈柯表示,花侯路以前幾乎看不到花,如今變成花園路。“過去因為拆遷,這一路都是亂七八糟的。現在花木夾道,我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上班,都覺得空氣新鮮不少。”
  【數說變化】曾經,花侯路、香樟路兩廂綿延數公里都是“遮羞牆”,低矮的圍牆遮擋的幾乎都是違章建築和拆違留下的荒地。如今,這些“遮羞牆”都已被推倒,有著長沙東門第一路之稱的花侯路和香樟路東段共6公里路段新增9萬平方米綠地和花園,道路兩廂各拓展10米至15米綠地,以常綠、落葉植物合理搭配,營造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景、基調統一、節奏有序的城市道路景觀。
  綠鏡頭4
  “龍鬚溝”變濱河風光帶
  【現場品綠】在圭塘河生態景觀一期公園裡,你可以散步在栽滿香樟、銀杏、桂花、樸樹等植物的林蔭道上;可以騎行在特製的塑膠自行車道上,沿河兜風;可以在綠草覆蓋的河堤邊,通過巨幕電視屏看世界杯;可以在疊水平臺上走近圭塘河,享受這片綠帶來的寧靜。
  【百姓評綠】帶著女兒出來游玩的雨花亭街道麻塘橋社區居民谷清平告訴記者:“以前這裡是一條臭水溝,我幾乎從不到河邊來。現在公園建成了,經常帶著小孩出來逛逛,臭水溝變成風光帶。”
  【數說變化】圭塘河長期受城市生活、生產污水的排入,曾被戲稱為長沙的“龍鬚溝”。圭塘河生態景觀公園項目位於圭塘河中游,南起湘府中路,北至香樟路,全長約3.2公里,沿河展幅最寬處約200米,公園總用地面積為1349畝,計劃總投資約18億元。2011年重點開展公園一期(香樟路至木蓮沖路段)占地181畝,其中綠化面積135畝,現已完成。公園二期(木蓮沖路至湘府路段)長2.5公里,計劃2014年啟動建設,引進適量的體驗式商業,建成集商務、商業、生態、休閑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生態公園,預計2016年竣工。
  綠鏡頭5
  棚戶區脫胎變為社區公園
  【現場品綠】從高處看,花橋社區公園呈現為一個鬱郁蔥蔥的綠三角,臨近圭塘河畔,綠色植被一層一層向下延伸,層次分明;公園被喬木、灌木、草地覆蓋,橙黃花園小徑四通八達;公園中央,休閑健身場隱匿在樹林中,老人在這裡健身,小孩在這裡玩樂,誰能想象一年多以前這裡還是一片破敗棚屋。
  【百姓評綠】“這裡以前因為有個牛交易市場,還有塑料廠,所以又臟又臭。去年搞了這個公園,方圓十里就數我們家門口最美。”黎托街道花橋社區居民趙全富自豪地說。
  【數說變化】花橋社區公園原為棚戶區,都是外地租賃戶,且因為是牛市交易臨時場所,因其西高東低的地理走勢,污水橫流,臭氣熏天,與周邊城市環境格格不入。2013年底,該地被規劃為綠化用地,施工總面積15800平方米,總投資約540萬元,其中綠化面積9380平方米。花橋社區公園煥然一新,擁有生態自然的景石、流暢曲折的園路以及層次豐富的多重垂直綠化、疏林草地等公園景觀,並配有廣場、休閑健身設施、兒童活動領域、公廁與管理用房等,集景觀、休閑、娛樂、健身於一體,惠及黎托街道的花橋社區及周邊雙水灣、東瀾灣等小區的眾多居民。
 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賀文兵攝  (原標題:“綠”鏡頭下 雨潤花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v78svvf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